首页

sm女王论坛

时间:2025-05-28 08:05:45 作者:德国中国电影节将启幕 新疆电影《喀什古丽》亮相柏林 浏览量:70461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对近百万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联合编撰《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日前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对外正式出版发行。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书封。中译出版社供图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如何?报告指出,不少家长在认知上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在情绪与行为上却无法跟上,呈现“知行不一”。数据显示,在认知层面,75%家长认同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65%家长赞同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在情绪层面,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忧孩子出现意外;在行为层面,45%的家长经常过分插手孩子做的事。

  爸爸和妈妈,男孩家长和女孩家长,谁更焦虑?报告用数据给出了答案:焦虑问题在爸爸中更为普遍(爸爸:70%,妈妈:55%);男孩家长更为焦虑(男孩家长:64%,女孩家长:55%)。综合来看,男孩爸爸最焦虑(76%),对孩子的行为干涉最普遍(65%)。

  报告还显示,相较其他学段,初中生父母最容易焦虑(初中:64%,其他学段:58%),干涉行为最多(初中:50%,其他学段:43%),亲子互动温暖度最低。

  报告指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是最关键的时期;到高中阶段,家庭教育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在新书发布会的研讨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认为,在推动教育改革的因素中,家校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以及教育理念的问题是非常影响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他高度认可家庭养育环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期待通过研究的迭代和升级,给全社会一个“美好的、理想的、期望的家庭养育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整体建构,让社会去理解应该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专家研讨现场。中译出版社供图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卢勤指出,当今家庭环境面临着几大冲突,第一是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第二是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第三是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第四是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家庭养育环境值得全社会关注,因为孩子是种子,家庭是土壤,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种子的生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强调,家庭教育旨在为孩子营造最好的生存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都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矛盾调解者、价值塑造者、规则制定者,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当中,这才是教育。

  中国青年报社前副社长谢湘坦言,父母表现出来的焦虑恰恰是因为与孩子欠缺沟通。父母比较积极地与孩子进行亲情交流,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他们的沟通是通畅的,孩子的成长就是顺利的。她鼓励父母子女间通过家书进行平等、温暖的交流,让亲情的温度贯穿孩子的成长。(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锐财经)

有记者提问:据美国“军事”网站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12年来首次发布名为《欺骗》的最新条令,其核心包括如何利用欺骗来对付敌人、制作虚假情报信息。美军情报官员、“欺骗”战略主要提出者希尔接受采访称,“欺骗绝对在我们的工具箱里”,宣称“如果没有欺骗就没有作战”。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探秘上海街边“新中式茶馆”为何“戳中”年轻人

徐毅是一位“公益达人”,2015年第一次献血至今已有8年多,累计献血3900毫升。他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结缘于2021年10月,其像往年一样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宣传知识后便留取了8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山东费县一景区游客向工作人员泼热水,警方:行政拘留10日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整合资源,为长期无人管理的老旧楼院引进‘大物业’企业,采取‘一对多’连片式管理模式,开展安全巡逻、流动式清扫保洁等服务。”李则君介绍,目前,“大物业”服务正以街道100个住宅小区、14488户为平台持续推进。

中粮集团原副总经理周政被控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逾亿元

渐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物商云联合创始人汤晓晨表示,目前各行业以现金为王,均减少收并购计划。另外,物管行业规模为王的模式遭遇挑战,一些头部物企的巨大规模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更高利润,反而造成利润下滑、品牌受损。因此,过往盲目收并购的模式不再受到组织支持。

四川南充一名两岁儿童随家人看房时从19楼坠亡

兰州4月29日电 (记者 闫姣)23岁时的黄谦怎么都不会料到,路过报刊亭不经意的一瞥,便令他和《读者》杂志产生数十载的羁绊。他自称是被《读者》塑造出来的人,心灵被它点亮,为人处事被它影响,所以甘愿花费大量时间,向更多人传递杂志中蕴含的真善美。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